《猴格蒙古部落系列文之第五话/畏兀儿之第末话》
畏兀儿的亦都护纽林的斤连尚拥有三位蒙古公主,其中第一位卜鲁罕公主早逝,并未留下后嗣;第二位八卜叉公主则生育了两个儿子——帖木儿补化和篯吉;第三位兀剌真公主生下了第三子太平奴。
帖木儿补化凭借其敏锐的眼光,在两都之变的内讧中选择了正确的阵营,由此获得了参与军国大事的机会。他被任命为枢密院的主持,后升任中书左丞相,成为任职最高的亦都护之一。
帖木儿补化的堂侄伯颜不花的斤出身于显赫世家,文武双全。在元朝末年,风云突变的时代里,他坚守孤城半年之久,忠诚捍卫元国,直至力竭而死。
帖木儿补化的官运亨通
帖木儿补化是纽林的斤的长子,既是元皇室的外孙,又是皇室的驸马。为加强与皇室的联系,他娶了太宗之子阔端的孙女——朵儿只思蛮公主。帖木儿补化在武宗时期入侍宿卫,并且为武宗、仁宗的母亲答己太后怯薛效力。随后,仁宗时期他被任命为巩昌等地的都总帅达鲁花赤,逐渐在朝廷中积累声望。
展开剩余79%1318年11月,帖木儿补化的父亲——高昌王、亦都护纽林的斤去世,帖木儿补化赶赴永昌奔丧。在此期间,他请求以王爵让叔父钦察台继承,但钦察台表示不同意。叔侄之间互相谦让,最终帖木儿补化继承了高昌王的爵位和亦都护之职。
在英宗时期,帖木儿补化与喃答失王共同管理甘肃的诸军,并治理所属部落。至治三年(1323年)8月,在南坡之变后,泰定帝即位,并于10月发布诏令,让帖木儿补化等宗王分镇襄阳。其后,他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,湖广行省平章政事,显示出其显赫的官运。
在两都之战中,帖木儿补化支持武宗之子文宗图帖睦尔,协助平定动乱,得到了文宗的高度重用。文宗任命他为枢密院的负责人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上柱国等重要职务。天历二年(1329年),帖木儿补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,后又被封为御史大夫,并继续在朝廷中担任要职。
为了专心处理朝廷事务,帖木儿补化在天历二年年底将高昌王、亦都护的爵位让给了弟弟篯吉。然而,篯吉在位时间较短,于至顺三年(1332年)5月去世,爵位由三弟太平奴继承。帖木儿补化的政治生涯在文宗时期达到了巅峰。
跌宕起伏的命运
然而,随着文宗去世,顺帝继位后,帖木儿补化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在燕帖木儿家族和蔑儿乞伯颜的相继倒台后,顺帝亲政,帖木儿补化开始逐渐失去权力。至元六年(1340年)2月,伯颜被罢免,帖木儿补化再次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,并负责修撰国史。但这一职务的时间并不长,至正十一年(1351年),帖木儿补化最终被丞相脱脱所杀,原因不明。同时,高昌王、亦都护的职务也随之由月鲁帖木儿继承。月鲁帖木儿是否为太平奴的儿子,尚无确切证据,一些学者认为他应为帖木儿补化的长子。
月鲁帖木儿在至正十三年(1353年)6月奉命讨伐襄阳、南阳、邓州的贼寇,不幸在南阳军中去世,由其儿子桑哥继承了高昌王的爵位。
桑哥的事迹未留下明确记载,他之后的继承人是叔父不答失里。不答失里是帖木儿补化的儿子,并娶了阿哈也先忽都公主,生下了和赏。
末代高昌王和亦都护的归宿
和赏,作为末代高昌王、亦都护,在洪武三年(1370年)8月,率部投降了明国,并被封为怀远将军和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。他的家族在元朝灭亡后逐渐衰落,和赏于洪武七年(1374年)9月18日在南京去世,享年28岁。
高昌王亦都护家族中,除了帖木儿补化在文宗朝显赫一时外,纽林的斤的兄长雪雪的斤后裔——伯颜不花的斤,在元末也颇有影响。与和赏的家族不同,伯颜不花的斤宁死不屈,最终殉国。
孤臣浴血守信州
伯颜不花的斤,字苍岩,是雪雪的斤的孙子、朵儿的斤的儿子。他的母亲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女,鲜于枢与赵孟齐齐名,享有“元代书坛二杰”的美誉。伯颜不花的斤继承了母亲的聪慧与学识,精通音律,尤擅草书。
伯颜不花的斤在元朝末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最终晋升至衢州路达鲁花赤,并在浙东担任元帅。他的忠诚与勇武,深得元朝廷的器重。
至正十八年(1358年)2月,陈友谅派兵攻陷信州,伯颜不花的斤在此时从衢州赶来支援。他勇敢地击败了王奉国的大军。面对困境,伯颜不花的斤决心死守信州,誓言不为国家抛弃一寸疆土。
信州陷落后,伯颜不花的斤在毫不退缩的情况下死守城池。尽管面对强敌,士气高昂的伯颜不花的斤誓死捍卫元朝的领土。最终,信州城虽然在重重包围下沦陷,伯颜不花的斤仍以死忠守城的姿态,力尽身亡。
以上故事也体现了那一时代民族的忠诚与坚韧,他们为保家卫国,尽显英雄本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